清朝最狠的卖国者,一生都在卖国,远胜李鸿章竟然还鲜为人知吧
有人把清朝末年的官场腐败,外交崩坏归结到一个人的动作上。这个人一生行事悄无声息,在关键时刻就把国家利益变成自己的私利链条,留下了能查证的证据。看这个人的故事,可以看到一个朝廷内部慢慢被各种各样的利益网络吞噬,国家因此失去防卫和经济基础。
有人把清朝末年的官场腐败,外交崩坏归结到一个人的动作上。这个人一生行事悄无声息,在关键时刻就把国家利益变成自己的私利链条,留下了能查证的证据。看这个人的故事,可以看到一个朝廷内部慢慢被各种各样的利益网络吞噬,国家因此失去防卫和经济基础。
在社会舆论场中,“腐败分子越腐败,提拔越快”的认知长期存在,既折射出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深切关切,也暴露出个别权力运行中的问题。这种认知并非完全空穴来风,一方面,个别腐败官员通过“贪污敛财—买官晋爵—再贪再升”的恶性循环实现职位攀升,成为引发该认知的核心诱因;另一
1880年,66岁的杜凤治辞官归乡,随身两大箱物件意义截然不同:一箱是宦海积攒的银钱,另一箱40本日记,却在百年后成为解读晚清官场的“史料天花板”。这位曾抵押祖田、借高利贷买官的知县,以400万字的琐碎记录,剖开了王朝末路士大夫的生存真相。